您现在的位置:北京工商管理专修学院 >> >> 正文内容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9日 点击数: 字体: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源于就业,国内外常见的几种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尽管就业能力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
    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于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一些什么能力,至今仍没有定论。有的认为,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有的认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应具有五个要素,一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是人际关系技巧;三是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四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五是敏锐的广阔的视野。还有的研究认为,就业能力的关键项目包括责任感、找工作和得到工作的技能、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等。根据这几年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来说,基础能力是前提,只有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力,就业才有可能性,专业能力是关键,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就业才有可行性,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差异性能力,大学生才能充分就业。
(一)基础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基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美国一份有关失业的研究报告,失业中的90%的人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而是因为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或者经常迟到。基础能力的培养途径一般有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加强学生职前培训等。
    首先应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一是要主动积极就业,不能被动“等、靠、要”,消极就业;二是要靠岗位创新,不能靠岗位维持,教育学生放弃一找到工作就意味着一劳永逸的念头,要树立找到工作仅是创新开始的职业意识;三是不仅能靠岗位就业,而且还能自主创业,创造新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
    其次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缔造成功的事业,擅长与人交往也十分重要。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会限制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自信羞于开口、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交流、个性强不合群等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培训、课前五分钟演讲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其良好的沟通技巧,而且还促使其树立团队协作意识。
    最后应加强职前培训。通过与校外人才公司合作,成立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营,借用完全专业化的机构,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应聘技能培训、现场职业指导会等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避开择业误区。并给毕业生请来内行的“就业指导师”,针对个人进行“一对一”指导,填补大学生学习和就业间的空白。
(二)专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适应,如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因此专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培养特色人才。
    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使之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制定上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构建起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具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针对加入WTO后与国际交往日趋密切的状况,增设专业英语选修课程等。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学生见习、实践实习基地,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导师,加深其与企业、社会的交往,通过暑期实践供需见面会,向企业推荐优秀大学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是培养特色人才,使之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特色人才对地方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根据全国同类院校的基本要求实行规范化教学,而且还要面向当地实际,主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例如,在温州开设设计专业,就要发挥在温州的优势。温州是中国鞋都,有3000余家鞋厂,2003年工业产值为385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在25%以上,需要大量鞋样设计师。而设计专业是浙江省招生最多的专业之一,2003年招收本科生为 4100余名。另外,全国仅有陕西科技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开设鞋样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地点大都选在温州。我们认为在温州开设鞋样设计专业方向是一条很好的专业建设之路。
(三)差异性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就业就是要找到适合于自身的分工位置,实现自身特长和需要与社会需求在分工结构中的有机结合。而分工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差异性,或者说劳动者的能力具有个性特点,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等方面。有了这种差异性,才会有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培养个性化人才。高校要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就要确立相应的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学时分配、学历层次等。一是允许各专业为“偏才”、“怪才”或某些方面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二是推行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增大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主修一个专业的基础上辅修另一个专业。三是对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实行分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四是增大学生对学习课程的选择性,增加选修课的数量。五是在选修课中设计扩展型、考研辅导型、就业服务型等课程,使学生各取所需。
    其次是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资源开发、新技术的发明、生产工具的革新,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新的科技知识,而且要求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创新意识。而部分高校仍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育手段,离开了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学生就不会独立思考。为此,可以引导在校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全国广告大赛、鞋样设计大赛等活动,组织院系进行设计创新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后是尝试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现在大多父母为了能使孩子上大学、出国或有一份理想的工作,煞费苦心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这种过分包办的做法使学生丧失了许多敢闯敢试意识形成的大好时机。另外,学校也忽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为此,一是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二是邀请校友创业成功者谈创业经历,激励大学生敢于创业;三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四是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五是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活动的服务平台。

关键词:
收藏 打印文章 作者:
上一篇: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09-09 ]
Loading